当前位置:

平凡岗位演绎出彩华章

作者:admin 编辑:redcloud 2018-10-31 22:59:41
时刻新闻
—分享—

  山路是他的情思,缠绵又漫长,几多艰辛;

  乡村是他的爱恋,宁静又祥和,几多馨香;

  书本是他的情人,丰满又精彩,几多享受;

  学生是他的孩子,调皮又可爱,几多幸福。

  37年,他扎根乡村,以校为家;37年,他春分化雨,润物无声;37年,他勤奋好学,恪尽职守;37年,他任劳任怨、默默耕耘。他就是泸溪县武溪镇顺家田小学杨必武老师。

  一双草鞋踏春秋(留在乡村里的芳华)

  杨必华出生在朱食洞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在他出生刚40天时,母亲因病去世,还在襁褓中的他只得与父亲相依为命。从小缺少母爱的他难免有些自卑,对于“家”,他没有概念,但当他收到李家田学区覃国富校长的邀请信后,他明白了。

  这日,远处传来奶奶急促的呼喊,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跑来,正在农田收割的他,不知所措,以为是多病的爷爷出了状况。“华儿,覃校长喊你当老师!”他丢下庄稼,阔步跑回家中,紧紧握着覃校长的手,“好!您圆了我当老师的梦。”他激动地说道“我得在家乡当个好老师。”

  第二天,一床被褥、一包米、几根辣椒,穿上草鞋,带着最初的教育梦想,他兴奋的踏上去学校的征途。

  李家寨学校是距离杨必华家有30多里,学校有一到五年级,共有学生57人,地处偏僻,山高水险,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正是如此,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去,而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他,心中很是激动兴奋,“我要用我全部的爱关怀每个孩子,以报答覃校长的知遇之恩。”他暗自下定决心。从此,他在这乡村一呆就是37年。

  刚进李家寨学校时,学校这一切让17岁的杨必华有些诧异,学校没有门,几间掉了粉的教室,两张断了脚的办公桌,还有一张摇摇欲坠的破床,下雨时只有床下面是干的,做饭的行头要那样没那样,并且这里山高缺水,井水都还是浑浊的,像酱油一样,苦涩难以下咽。

  放下行李,他久久的坐在那里,不知所措。

  学校对面也久久坐着一个人,一直凝望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她走过来紧握着杨必华的手讲讲道,“小伙子,你是新来的老师吗?你能来我们这山旮旯教书,大娘感谢你呀!”这位“大娘”家是寨子上有名的“穷二代”,加上她本身智力低下,大家都低看她家一眼,但大娘对老师对热情是发自内心的,她牵着杨老师的手,硬生生的拽到家中,端上热水,盛上热饭,吹寒问暖,好生招呼着。从小失去母爱的杨必华第一次感受到“妈妈”的温暖,也对李家寨有了很深的感情。

  为了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杨老师亲自修补学校。桌椅断脚,壁板脱落,操场坑洼,自己买来锯子、锤子、斧头去修理。利用课余时间他组织学生们上山砍土荆条,捡集体捡漏的桐球,挖做药材的麦冬儿……周末,他和力壮的老师一起去卖货,他穿着草鞋,肩挑一百多斤,翻山越岭到40多里外的县城,换来一些经费用于购买铁钉瓦片和学生书本。为了节约住宿和生活费,他们来去匆匆,买来八个烧饼两人分着吃,中饭晚饭就这样混过了,这样不知道多少回,每次他都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赶回学校。有一次,由于卖货的人很多,耽搁了很多时间,回到“家”已经是半夜。“妈妈”知道后,臭骂了他一顿“你啊,不要命了吗,这么不让人省心啊!”村里人听闻后,却一直啧啧称赞——这样的老师真的了不起!

  “哪里需要我,我就在那里!”

  这样,杨必华先后在李家寨、红岩、李家田、白羊溪、杨斌庄、顺江田各所村小游走任教,无论在哪所村小,他都默默耕耘,以校为家。每调离一所村小,村寨的家长都会前去送行,无不惋惜地说:“咱们村又少了一位好老师。”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他却在这大山里一呆就是37年。如今他的儿女都走出了乡村,而他依然住在学校。他的亲朋好友知道李家田学区拆了,教师们也陆陆续续地调走了,不是进入县城学校,就是去了条件好的中心完小。这些好心的亲友都劝说他想想办法调到城镇学校去。“都去了,寨上的孩子怎么办?”他毫不犹豫地说:“当年我答应覃校长在家乡做个好老师的,怎能失信呢?”为了践行这一诺言,他付出了很多很多,但从未叫过苦、言过累,并且年年出满勤。儿女们高考,他都没有请假去陪护,女儿和儿子第一次去大学报到,他也没有请假去护送。

  “瞎了眼”却明了人生

  1980年,杨必华从泸溪一中高中毕业,当年高考成绩远远超过大专录取分数线,只因左眼失明就失去了升入高校深造的机会。说到失明,他若有所思的告诉记者:3岁时,由于是单亲家庭,加之家庭贫困,大多玩伴都看不起我、欺负我。有一次在戏耍中,不小心被别人用木棍挫伤左眼角,我被路过的大人送到寨子上的“赤脚医生”那里,一通检查后,“赤脚医生”说道:没什么问题,消下毒就可以了,但医疗条件有限,没有酒精了,就用茶叶消下毒吧。就是这一举措,一个月后,眼睛开始疼痛,有时候模糊不清,到县城医院检查,已经不可挽回。

  失去了升入高校深造的机会的他并没有沮丧,反而让他明白了人生的方向——乡村教师。从此,他走上了一条平凡又精彩的道路。

  “教书三年教自己”是杨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其实,岂止三年,老师在一辈子的教育生涯中,让学生受益的同时,自己也受益了。

  杨老师平时喜爱阅读,对于书他有特别的感情,书自身就充满了魅力和趣味的,它足以吸引人驻足,流连甚至痴迷,而不是要去获得现实性的即得的利益。在书中,他忘却了暂时的烦恼,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在书中,他摒弃了世俗的苦楚,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在书中,他畅所欲言,心旷神怡。对书,他如情人般的依恋。

  爱学习的他工作兢兢业业,多年来学区领导一直安排任教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在1998年4月22日,杨必华忽然晕倒在讲台上,一下子吓坏了孩子们,同事立刻将他送至医院,吃了药,打了几瓶点滴,这才缓缓苏醒过来。经检查得知:胆囊肿大,像个小鸡蛋一样,里面结石有一百多粒。医生强烈建议手术取石。“自己住院动手术,班上学生又面临全县小学毕业检测,怎么办?”他暗自想着。于是不顾医生的劝阻,从医院买回一些消炎止痛的药物就悄悄返回学校继续工作了。

  课堂上疼痛难忍时,他就把疼痛的部位挤压在讲台棱角上,这样才稍微减轻些痛楚,看到老师额头冒汗,表情扭曲,同学们看在眼里很是心痛。“老师,你坐下来休息一下吧!”班长杨晓芬站起来说,紧接着全班的同学们也异口同声的说:“老师,坐下来休息一下吧!”

  “孩子们,谢你们关心,我休息会耽误课程进度的,我还能坚持。”看到懂事的学生们,他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到了中午,他才去村上“赤脚医生”那里打针,下午又跑回教室继续上课。就这样,一直坚持到学生考试完成,才去医院做手术。当年秋季开学,他冒着伤口撕裂的风险,忍者病痛,继续接手新的毕业班教学工作。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常年高强度的工作,身体早已吃不消,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如颈椎炎,两只胳膊抬不起来,有时晚上睡觉身子里就像针扎似的,只能靠不停地运动来缓解痛苦。但他从不言苦,孩子们都劝说着“别太累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只是一笑而过。

  正是这种对事业的热爱追求,对教育工作的默默耕耘,对乡村的无私奉献,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所带班级的任教科目在学区统一检测中,几乎包揽了第一,所教毕业班经县小学毕业班统考在同类学校名列前茅。2013年在县抽考中,所教班级语数双科荣获全县第一。2015年在县小学毕业统考中,所教班级荣获全县第六名,全学区第一,当年被评为校优秀教师。2017年在县抽考中,所教班级又荣获语数双科第一名,当年被评为镇优秀教师,年终考核结论定为优秀,荣获县人民政府嘉奖。今年,更是有幸被评选为泸溪县乡村最美教师的荣誉称号。

  我有“2+n”个孩子

  为了不让每一位留守儿童掉队,杨必华真是用心良苦。

  五年级时,班里有个学生符思玉特别淘气捣蛋,打架打架有她,拖交作业有她,办公室常客是她,上课和老师练嘴还是她,有一次甚至和任课老师“干架”,她奶奶苛责于她,她气不过辍学了。

  杨老师知悉后,下课后到她家中家访。没想到的是,当来到他家的时候,他被眼前这一切惊呆了。在现在如此繁华的社会中,还会有这么简陋的住房——一条长满荆棘的泥土路,一间快要到她的土木房。接着走出来一个瞎了眼、拄着拐杖的老人。

  经过了解,这是符思玉的奶奶,原来在符思玉3岁那年他娘就因病去世了,父亲至今未娶,也一直在外打工,好多年才回来一次,8年来一直和瞎眼奶奶相依为命。

  “老人家,让思玉读书去吧!孩子调皮没什么,我在学校教育,您在家里也要教育,多教育多沟通总会好的。”杨必华想通过家校联合教育把符思玉教育好,“扶上”正轨。

  她奶奶一边看着低头哭泣的孙女,一边眼泪双流的对杨老师说:“让孩子读书,我做梦都想,可是她自己不争取,加上家里太穷,我身体又不好,要经常吃药,还有她爸爸还这么多年不回来。一年到头拿不出钱来啊!”

  “杨老师,我知道家里太穷,老师和同学们都瞧不起我,我只想引起您的注意呀!”思玉泣不成声的说。

  杨老师的心都被揪痛了,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啊!他坚决的说“学杂费免交,学习用品我出。”

  其实符思玉小时候是个“乖乖女”、“好帮手”,只因家里太穷,自卑而堕落。为了帮助她增强自信,提高学习成绩,杨老师采用交朋友的方式感化她,课堂上多肯定表扬,课余同她一起玩,并且经常去她家走访,当着她奶奶的面夸奖她,列举他的优点。学习上给予耐心辅导,只要他的学习成绩稍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从而她能听从老师的教导,学习也更主动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区期末统一检测中,符思玉考出了语数双科均居学区第一名的好成绩,数学从40分到100分的大跨越。

  2014年的一天放学后,杨老师正在择菜做晚饭,“不得了了,不得了了,娃儿出事了,帮忙喊医生咯。”一阵急促的呼喊声在他耳旁响起。

  杨老师脱掉围裙,扔下白菜,健步如飞的跑了过去,抱着两个孩子,马不停蹄地向顺家田卫生院奔去……幸好及时赶到,杨慧茹和杨美鑫才免于一难。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她俩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照料。那天爷爷感冒,把买的感冒药服下一次后,顺手放在碗柜上,就跟随奶奶去摘椪柑去了。她俩放学回家不知情况,看到碗柜上的“糖”就全部给吃了。90多岁的祖爷爷看到她俩都歪倒在地,便大声呼救起来。

  顺江田村是一个偏僻落后的村子,大山里人们生活拮据,只有通过外出打工才能贴补家用,于是村子里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了。杨雨和杨玉珍两姐妹就是留守儿童。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于顺江田村更是如此,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有爷爷奶奶看管,至少安全,衣食等基本的生活需求可以保障。

  而杨雨家就没有这“一宝”,杨老师听说后,放学后便到杨雨家,当看眼前的情景,杨老师落泪了!家千疮百孔,杂物肆意摆放,到处散发出难闻的刺鼻气味。9岁的杨雨和7岁的杨玉珍蓬头垢面,衣服脏兮兮的,破旧不堪,头发乱成一团,还能见到虱子。他们正在吃“饭”----方便面+麻辣。

  “你父母出门打工时,没把你俩姊妹交给大人看管吗?”

  “没有!除了爸妈,没有亲人了!”

  杨老师毅然下定决心,将他俩带回家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抚养。说到照顾孩子,杨老师平时工作太忙,基本没有时间照看,那么照顾孩子的重担就落到杨老师爱人李金英的手上,说起李金英,杨老师很是自豪,他告诉记者,从结婚到现在31年来,从来没有因为收入微薄而吵架,也没有因为忙时顾不上家庭而抱怨,更没有因为我左眼瞎了而嫌弃。她善解人意,体贴入微,勤劳肯干,对杨老师的做法,她很是认可,“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我照顾是应该的”李金英不经意的讲道。

  这一日,“杨爸爸”亲自烧水,给杨雨和杨玉珍两姐妹洗头,晚上“李妈妈”给新来的“女儿们”梳头、盘虱子,杨老师的儿子和女儿给新来的妹妹讲故事,一家人有说有笑,一团和气,画面很是温馨。几天后赶集,杨爸爸给“女儿们”买来新衣裤和新书包,女儿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裤子,背着新书包,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就这样一照顾就是一整年,第二年又继续。

  像杨雨这样贫穷又没人照看的留守儿童,得到杨老师照顾的还有好多,周忠兰、邹小燕、李明……

  杨老师爱生如子的事例数不胜数,特别是关爱家庭困难的学生更让人佩服。也许是经历了生活窘迫的缘故,也是经历了人生沧桑的缘故,也许……他对贫困生非常同情,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你累吗?你幸福吗?你家人和孩子没时间照顾值得吗?杨必华也常常会问自己这些问题,但看到一双双充满求知的眼神,家长那信任的目光,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教师这个职业虽然平凡琐碎,生活虽然清贫艰辛,但无悔于我的选择,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谱写人生,用爱心、诚心、耐心、责任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乡村教育的振兴!一个人的生命虽然很有限,但教育事业却是常青。

  “我想多少年后有人再问我这些问题,我依然可以和肯定的回答他们,我很幸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爱浇灌,争创辉煌。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会越走越远,在乡村的教学工作会是我教师生涯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杨必华,一个山乡教坛中的躬耕者,人民利益的代言人,用勤勉和执着,演绎人生的本色华章。

作者:admin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泸溪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