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匠精神课研 匠心情怀育人 一个学科带头人的“工匠情怀”

作者:admin 编辑:redcloud 2018-10-31 22:56:33
时刻新闻
—分享—

副标题:--湘西州优秀教师、泸溪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刘顺子素描

  2012年9月,刘顺子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能从全县三千多教师脱颖而出,荣获“湘西州优秀教师”。在经常有业务往来、时任泸溪县教科所教研专家李黎看来,这份荣誉当之无愧。

  1999年9月,年仅18岁的刘顺子从湖南省第一师范毕业。19年来,她从村小起步,再被“挖”到乡镇中心校,后考入县城小学,先后荣获县嘉奖5次,立三等功1次。从老校长的惋惜爱将,同事的有口皆碑,学生的庆幸不已。刘顺子“口碑”的背后,是她一直要求兼任班主任的“责任感”,一直坚持从事课题研究的“事业心”,更是一颗滚烫的、精益求精的“工匠情怀”。

  一、屡创奇迹的“妈妈老师”

  1999年8月29日,刘顺子走近1个小时来到浦溪小学,眼前的校舍却让她有些灰心:破烂不堪的房屋,一张缺腿的办公桌歪斜在墙角;教室里坑坑洼洼,缺脚少腿的桌凳东倒西歪。如此场景,让她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但看到迅速围在身边孩子们稚嫩的眼神,让她最终决定留下来。

  浦溪小学是浦市镇一所片村小,没有宿舍,没有通车路。“每天早6点起床,赶早渡船,最怕的是下雨,鞋子都会烂到泥巴路里。”对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刘顺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即使这样,她还是丝毫不敢怠慢教书育人,学生都说她是“妈妈老师”。当时班上孩子都不会讲普通话,朗读课文全是唱读,让人忍俊不禁。为了纠正语音语调,教好拼音,刘顺子每天早上坚持带读,说绕口令。她甚至赊账300元,购买一台复读机带到学校,让学生听录音学朗读,孩子们掌握了当时村小学生少有的语言自信。但是欠下的复读机钱,她却花了三个月才还清。

  刘顺子爱生如子。学生张玲,由于先天弱视,性格孤僻,下课从不敢与同学玩游戏。张玲的母亲怕是天生的,急在像热锅上的蚂蚁,声泪俱下倾诉自己的担心。为了克服张玲的自卑心理,刘顺子私下找到几个活跃女生,让她们找机会与张玲交朋友,课堂上及时鼓励,一有时间就与她辅导谈心,帮她扎马尾辫。一个学期下来,那个胆小、怯懦的张玲不见了,变得自信、漂亮,成绩也由原来60多分提高到八九十分。10多年后的今天,张玲研究生毕业,在深圳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每次张玲母亲赶集碰到刘顺子,总是连连感谢,这也是她教师生涯最初的感动。

  随后7年,刘顺子先后辗转3所村小任教,虽然条件艰苦,但从无怨言。2006年9月,刘顺子被学区校长“挖”到浦市一小。但在2008年,因达岚镇岩屋口村小闹“师资荒”,她积极响应县教育局号召,再一次说服丈夫,毅然跑到山里支教。那是,她2个双胞胎女儿才四岁。因交通不便,她周一就要早早赶过去,周五晚上才能回家,主动承担最繁重的六年级毕业班教学,还要监管晚自习和学生就寝。班上有个留守儿童陈宏原,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性格非常顽皮,爷爷奶奶拿他没办法,经过刘顺子周而复始的“软磨硬泡”,他改掉了坏习惯,成绩由“下游”提升到“第一梯队”。在一年后的六年级毕业会考中,陈宏原创造了学区第一名的“奇迹”。

  同样的奇迹还有很多。明德小学学生徐宗辉是其中一个,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没有文化,只有在工地做小工和卖蔬菜糊口生活。一天课间,徐宗辉头上摔出一个大肿包,二话没说,刘顺子背他去医院跑前跑后。事后,徐宗辉的母亲拿着自家的蔬菜,跑到学校感谢。徐宗辉原本成绩中下游,在重点的关照和辅导下,他的成绩从原来的不及格提升到后来的八九十分。

  这一份份感动,唯美了刘顺子整个人生,也让她更加坚定。

  2017年9月,刘顺子担任明德小学教科室副主任,她变得更忙了。校长周建生说:“刘老师工作兢兢业业,是学校的楷模、标杆,教改课研有声有色,教学成就有口皆碑,就单从全能辅导上看,2016年她任教的全能辅导班取得全县语文学科第一名,2017年继续蝉联全县第一。”

  二、业余“泡”在课题研究里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接触的全是教师与教书。”在笔者的要求下,刘顺子盘点自己的“朋友圈”,果不其然,清一色的教师群体,细数她的“亲属圈”中,就有6名教师。

  接触什么,就会专注什么。学生时代的刘顺子,驽马十驾、手不释卷,从小便培养了阅读的习惯。“即使在一天繁重的工作之余,她还是会翻翻书柜里的书籍。”她的丈夫、浦市小学教师李红说道,“书都是从‘当当’上买的,基本都是教育教学著作方面的,光小学语文就占了不少,我也用得着。”

  “书籍是激发兴趣的缘由所在,课堂是从事课题研究的灵感之源。”19年来,从“经验型”转向“研究型”,再提升为“学者型”,刘顺子一直在“转型”,而原因正是枯燥无味的“课题研究”。

  笔者翻了翻刘顺子的“研究成果”,高高的一沓资料。“《留守家庭的家庭教育特点与指导的研究》这项省级课题主要聚焦‘留守儿童’,结合县里实施的关爱工程,很有现实意义。”、“《智慧(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个课题也是省级的,为的是契合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十百千万工程’项目和‘网络共享教室’建设等‘教育热点’。”谈及这些无数个夜晚参与撰写的“大块头”课题,刘顺子的眼里是满满的获得感。

  2016年,日渐成熟的刘顺子在校长的放心委托下,一手主持申报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小学学科教学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以湘西州为例》这一省级课题。确定课题方向,撰写立项申报书,制定研究方案、实施方案,确定实验对象,明确教师分工,她的课题,共吸引学校12位教师参与进来。

  在课题研究同时,刘顺子撰写的论文《引导小学生写好习作的方法》、《怎样培养孩子养成良好品德》荣获省级二等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语文学科路径与策略的研究》荣获省级三等奖。

  从“大而全”到“小而精”,刘顺子还把目光聚焦到“微型课题”上。2015年,她主持的微型课题《新课改下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获湘西州二等奖,2017年她组织并参与的小学语文低、中、高三个年级组的三个微型课题,均荣获州一等奖。“以单一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追求看得见的实用价值。”刘顺子认为,微型课题微而不小、滴水藏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很显然,刘顺子是一名幸福的教师。

  三、精益求精的“工匠情怀”

  “不做机械、重复、固执和守旧的‘教书匠’,做执着、专注、完美和情怀的‘教育家’,教书育人,‘工匠精神’不能缺位。”19年教学一线生涯,刘顺子恪守“完美主义”,坚持上好每一堂课、交好每一个学生、做好每一件事。

  有这样一个例子为证。2016年12月,刘顺子参加湖南省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微课制作大赛。为了把微课PPT做好,她连续熬了4夜,网上边看边做,丈夫和两个双胞胎女儿也对她“发疯似的”投入很不解。成功者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肯定是最勤奋的人。她制作的微课既有技术含量,也有思想内涵,获评全省第二届微课竞赛二等奖。

  为了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刘顺子坚持终生学习理念,一有时间就研读教育专著、聆听专家讲座、观看名师教学实录,积极参加学科教学研究引领活动、国培学习等,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正因为这份执着的“工匠情怀”,她连续2016、2017两年获评为泸溪县“专业发展标兵”。

  2016年1月,刘顺子被评聘为泸溪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迎来了专业成长上的一个“冲刺期”。“加入学科带头人研修团队,大家一起潜心学习、一同激情研讨、一道磨课历练,极大提高我的教育教学水平。”说起这个转折,刘顺子感激专业平台带来的这份成长充实感。

  2016年4月,在县教体局的应邀下,刘顺子作为“送教专家”来到偏远农村学校兴隆场小学,呈送了一堂《窃读记》,整堂课重难点突出,教学行云流水,环环相扣,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得到了县教科所教研专家李黎的高度评价,此课也在“一师一优课”获评全州二等奖。同年10月,刘顺子牵头组新建3支教师团队,参加湖南省首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线集体备课大赛,3支团队均获省级奖励,她执教的《天窗》荣获省一等奖。

  这样的荣誉还有不少。2017年6月,刘顺子与同事共同参与湘西自治州“吉韵杯”教学比武,由她担任说课一项比赛任务,荣获州级三等奖。2018年4月,在明德小学举办的“聚焦核心素养·打造有效课堂”教学比武中,她执教的《走进丽江》荣获一等奖……

  “学科带头人研修团队高手云集、有求必应,组织了丰富多样的研修活动,开展了阅读课、略读课、习作课等各种课型的研究,让课堂教学研究有了纵向的推进、横向的拓展。”刘顺子说。

  四、“学科带头人”得有个“带头”的样子

  2016年,刘顺子加入泸溪县周建生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一年后,便完成“学员”到“成员”的升级,并一举拿下“优秀成员”称号。

  当了牛,就不要误春。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和县小语名师工作室的成员的“双重身份”,让刘顺子意识到肩上所承担的责任。“在自我成长的同时,还要肩负起职责赋予我们的重任,那就是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引领整个县域语文教学的方向。”她信心坚定地说。

  “城里和农村环境完全‘两个样’,教学力不从心,那段时间心里很慌张。”2017年秋,从该县偏远石榴坪学校考入明德小学的王夏艳,缺乏城区教学经验,年仅22岁的她患上了“适应不良综合征”,刘顺子便主动与其“师徒结对”,这也让王夏艳庆幸不已。

  “师徒俩人除了睡在一起,就是朝夕相处了。”明德小学教科室主任向喜铁笑着评价。前期,刘顺子主要指导王夏艳撰写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等,后期,开始引导她思考深层次问题、撰写教学论文,“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如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让学生构建知识?如何体现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文化……”。

  “刘老师愿意把所学所能最大限度传授给我,真心爱徒弟、帮徒弟、带徒弟,特别感谢她。”王夏艳说,2017年11月在全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武中,她执教的《老人与海》荣获县一等奖。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王夏艳老师所任教的班级,教学成绩在年级组期期名列前茅。

  像王夏艳这样的“徒弟”,还有很多。刘顺子注重“传帮带”,有计划批次培养青年教师,每个月具体指导不少于两次,培养对象每期能在校级以上出一堂公开课。其指导的青年老师杨丹执教的《动物明星评选会》一课,已被吉大师范学院编入校本教材,成为口语交际课优秀课例。

  2017年春,刘顺子任教的明德小学五年级,一位老师请了产假,由实习生定岗任教,为了弥补实习生教学经验的不足,刘顺子“两头跑”,主动坚持到“隔壁班”上课,帮助实习生熟悉课堂教学。当时,她还要承担五年级全能辅导班的语文教学。即便这样,在 2017年春季的五年级全能辅导班上,她任教的语文科目同样取得全县第一名。“这两者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刘顺子笑着说。

  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刘顺子乐于分享学习所得,为老师们先后出品了《如何制作微课》、《美篇制作》等多个微型讲座。2016年8月,她一肩挑起国培项目“湘西州能力提升工程‘种子教师’工作坊研修泸溪县明德小学-工作坊”坊主的任务,引领全州70名小学语文教师参与网络研修学习。

  2017年9月,刘顺子作为一名培训者参加泸溪县“国培计划(2017)项目县送教下乡培训”,并被引荐为武溪片区负责人,精心组织了全县50多位语文教师的集中培训,深得参训老师们和县教体局人事股的一致好评。

  刘顺子的双胞胎女儿经常抱怨她,说做她的学生更幸福,与她相处的时间更多。丈夫也偶尔发一下牢骚,说学校变成了家,到底哪个更重要?学校老师更是经常说她像个“陀螺”,一天转到晚,不知道累,笑称她是“刘陀螺”。

作者:admin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泸溪新闻网首页